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互联网 > 正文
环球信息:中元节衡阳人“供老客”——你知道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吗?
2022-08-12 15:28:27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编辑:bj06

衡阳新闻网讯 见习记者张玥报道 今年8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是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后来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资料图】

衡阳人会在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期间准备饭菜茶水“供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道教中元节源出《大献经》,佛教盂兰盆会源出《佛说盂兰盆经》。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吉祥月、盂兰盆节、施孤、斋孤等。

中元节的习俗有: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放河灯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常在中元节和逝世忌日进行。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这个节日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也成为了一个三俗合一的节日。

回顾过去,从唐朝到宋朝乃至清朝时期,诗人们所记载的中元节的夜晚繁华而又热闹,从“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到“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尤其到了宋代,到中元节这一天还刻意取消了宵禁。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元节才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可见这个节日被妖魔化是近现代以来才出现的情况。

记者手记:

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鬼节”“禁忌”在诞生之初,并非是为了恐吓我们,而仅仅只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祖先,不要忘记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们,甚至也包括节日的传统习俗。

有人说,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亡灵都会被人纪念,每一个人终能落叶归根”。这是属于我们文化的乡土情结和人文关怀。倘若这些被历史遗忘,被遗忘的或许不只有我们的祖先还有属于我们的文化底蕴。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被他国申遗成功,我们的节日却逐渐被符号化为小长假,充斥着娱乐、旅游与消费,却独独忘记了文化传播的真实力量。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与传统,不给任何投机取巧之人可乘之机。

对传统文化我们始终需要坚持与捍卫,越来越多的人会站出来愿意为历史与文化发声,为保护传统文化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有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认为,这也将是一场持久的“保卫战”。这将是承载了14亿人文化血脉的觉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传统文化宣传贡献力量,我们还可以更努力一点,多了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论年龄不论地域不区分民族,都将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民意直通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