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黎巧毅】新冠疫情三年,给中国边境重镇瑞丽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然而在这三年中,瑞丽市内有一个地方一直保持着“零感染”的纪录,并始终处于正常生产的状态,这就是瑞丽市工业园区。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从2020年1月至今,该园区基地取得了28家企业3700多名从业人员“零感染、零密接”,无一户企业关闭停产的“零疫情、零停产”抗疫成绩,2021年还实现工业总产值7.6亿元。该园区多家企业负责人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近些年来上游企业施加了让自己搬离中国的压力,但是它们顶住了压力,坚守在国内,并在边境重镇瑞丽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放眼未来,他们也对发展边贸经济充满信心。
把工厂搬到边境地区可以“一举两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我们中国开厂还是更有保障,我有几个朋友去国外开厂,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因为部分地区政局不稳,动荡性较大,不像在国内,在订单稳定的情况下,只要解决了用工问题,基本上就不存在其它问题了,”缅光帽业(瑞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乐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出于用工成本的考虑,以及迫于上游企业的压力,一些中国的服帽代工企业将工厂搬离了中国,但是自己选择坚守中国,选择投资边境城市瑞丽,就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的环境和配套更好,另一方面在这里又可以和许多海外工厂一样更好的控制用工成本。
陈喜乐的工厂目前有员工200余人,其中80%的员工为缅甸籍,在陈喜乐看来,这些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缅籍工人生产 “手艺”和国内工人无异。
以同样的原因来到瑞丽的还有瑞丽尚宝电子元器件公司。公司总经理李朝霞在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自己的工厂于2019年从广东惠州搬到了瑞丽,在此之前由于上游客户已经将工厂搬到国外,于是要求自己的企业作为配套也要搬到国外,在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后,李朝霞拒绝了这个要求,而是选择投资瑞丽,“在这里开厂,我们依旧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还可以雇佣缅籍友人,整体非常便利。”
李朝霞介绍称,在选择将工厂搬到瑞丽后,自己也给上游企业承诺在瑞丽可以享有成本更低的人力资源,更好的提升竞争力,以期望上游企业能够给予更多的订单。“坦白而言,疫情期间,因为国门无法开放,上游客户对我们多少有一点失去信心,但是我们的生产没有一刻停顿过。而在得知国门要开放之后,我们赶紧把旁边一栋厂商也租下来,目前,我们有300余名工人,但是2023年,我们生产队伍至少也能扩充至800人。”
来中国打工的收入远高于缅甸国内
一份由瑞丽市工业园区办公室提供给《环球时报》记者的资料显示,在整个瑞丽市工业园区,目前有80%的员工为缅籍。《环球时报》记者10日在工业园区内也看到,园区内也为缅籍员工提供了居住条件优越的宿舍、银行以及医疗机构等配套的生活基础设施。考虑到缅籍员工中大多为年轻人,一些工厂车间在工人工作时,还同步给他们播放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
在谈到在中国工作的状态时,缅籍工人的满意之情也溢于言表。王保祥是缅光帽业(瑞丽)有限公司的一位缅籍管理人员,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王保祥表示,自己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满意,自己现在的收入比老家的同龄人至少要高3000元人民币。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三年疫情期间,为“感谢”坚守在园区内工作的缅籍员工,许多园区企业都出台了补贴措施或是进一步提高了工资待遇。陈喜乐介绍称,自己的企业为疫情期间坚守厂区的缅籍工人每人每个月提供500元的补贴。而李朝霞的企业则坚持每年为缅籍员工进行一定幅度的涨薪,“虽然受疫情因素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我们的工人工资待遇要好于2019年。”
也正是因为在中国工作能获取更好的收益,因此,许多缅甸年轻人对赴华工作都是争先恐后。
李朝霞介绍称,如果不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自己工厂目前的规模肯定能够达到上千人,在发布招工信息后,厂里的缅籍工人向亲朋好友广而告之,一夜之间就有近六百人报名,“我认为缅籍友人对于来华工作是非常期待的,我们很多返乡的缅籍工人现在都盼着回来,这里的薪水,这里工厂的环境、这里人性化的管理,应该说这里的方方面面对于缅籍友人都非常有吸引力。”
会有更多的企业关注瑞丽这样的边境城市
留在国内的同时,还能享有到国外的用工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到瑞丽这样的边境城市。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2022年,瑞丽市工业园区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共有24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8家。2022年1至12月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
李朝霞介绍称,就投资环境而言,瑞丽可以说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投资远比把工厂搬到国外更合适,“由于这里的开发才处于起步阶段,疫情可能会暂时阻碍招商引资工作,未来,随着配套的设施以及企业更多,疫情后有更多的人开始更多地了解瑞丽,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考虑来这里投资”。